6月17日下午,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分论坛在北京印刷学院新创大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专设青年论坛,来自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6所高校的出版学子和青年学者围绕“落实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推进出版高等教育持续创新”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对各自研究项目进行了阐述。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助理、出版学院党委书记张养志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青年教师黄莹主持。
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之青年论坛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
张养志指出,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论坛是出版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基础理论框架和基础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针对性路径。
张养志致辞
清华大学博士生方格格对其研究成果《新融媒生态下政务新闻如何破圈——针对党的二十大报道的扎根理论研究》进行报告,提出政务新闻破圈的关键,在于创新以核心技术为基础、以产品运营为导向的新组织形态及运行机制。
方格格、崔晓萌作报告
河北大学硕士生崔晓萌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出版学科发展动力探寻》主题报告中指出,应从政府引领、产学融合、产研融合、学研融合、实践检验五方面集中发力,积极推动出版学科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暨南大学硕士生江龙国的报告主题是《文化预期、媒介使用对基层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他认为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还是基层媒体,都需要跳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一认识,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部门联动。
江龙国、刘瑞轩作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刘瑞轩通过复合方法开展研究,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表科幻作品的路径研究》主题报告中提出,我国科技期刊中科幻作品的发表需要政策资金支持、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融入科幻产业链和促进科幻到科技的成果转化。
武汉大学硕士生周娴在《中国特色出版学高校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报告中指出,出版学科的教材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本土化建设不足,更新改版不及时,不同层次的区分度不够和高水平教材长期缺位等问题,并提出了破题对策。
周娴、梁玉蕊作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梁玉蕊通过广泛调研形成了分析报告《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基本现状分析》,指出我国出版专业建设面临出版学位点设置贫瘠、传统出版专业面临撤销风险、出版学科定位不清晰、开设院校密集度不均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清华大学博士生萧伟婷围绕当下世界所面临的流动带来身份认同缺失的“全球公民”视角开展研究,在《虚拟影像技术(VR)对个体身份认同塑造的可能探究》主题报告中,从影像作为介质的丰富样态性出发,对虚拟影像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提出了思考。
萧伟婷、李京昆作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李京昆在题为《社会化阅读视角下知识网红人格IP的建构》的报告中,立足社会化阅读中的知识网红群体,对以“小说家”为中心的网络趣缘群体展开分析,探讨了人格IP的建构对社会化阅读的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连叶煖关注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和数字阅读服务之间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并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阅读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主题报告中提出了明确“以人民为中心”“出版深度融合”“社会效益优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对策。
连叶煖、由云静作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由云静从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谈起,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对编辑能力培养的启示》主题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融合出版、加强编辑信念感、推动编辑工作创新是未来传统编辑的前进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郑权考察了韩国最大的传媒集团——朝鲜日报集团的媒体融合实践,在《朝鲜日报集团在媒体融合中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中梳理了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报业集团融合转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郑权、何倩莹作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何倩莹在《跨国出版集团融媒体实践探析》主题报告中,以企鹅兰登书屋为例,认为纵向并购重组整合数字出版业务,以及基于内容资源的数字业务开拓是企鹅兰登书屋融媒体实践的关键。
黄莹主持;塔娜点评
刘珍点评;李杨点评
李平点评;李雅筝点评
青年出版学子的研究水准、学术锐气都值得肯定。北京印刷学院塔娜、刘珍老师,上海理工大学李杨老师,吉林外国语大学李平老师、安徽大学李雅筝老师等现场对青年学子的研究做了精彩点评。
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之青年论坛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
本次分论坛为出版青年学子和青年学者搭建了学术争鸣的舞台,一定意义上也是我国出版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凸显学校多年深耕出版教育、服务出版行业发展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