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学理视窗

李德升 | 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4-10-14 作者:李德升 ,梁玉蕊 ,邹晴枫

原文发表于《中国编辑》2024年第7期


摘要:探究出版人才教育的发展现状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开设出版专业的91所本科高校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教育层次、增设撤销状况、隶属院系划分、地域分布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出版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然面临出版学位点设置贫瘠、传统出版专业面临撤销风险、出版学科定位不清晰、开设院校密集度不均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结合首批五所共建出版学院的建设经验,从四个方面为出版专业教育持续良好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学科建设;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育


编辑出版出版业与教育事业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教育普及的程度、学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出版专业教育,是保证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良好发展的必要基础。出版行业对于高水平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了解目前出版专业教育基本现状的实际情况具有现实必要性。因此,笔者针对我国出版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目前高校出版专业的基本状况,发现出版专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出版专业教育建设提出有效建议。


一、高校出版专业教育的起源    

虽然中国出版的历史悠久,但是出版学教育发展比较晚。早期出版类高等教育往往随印刷专业出现,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并逐渐发展壮大。1953年,上海印刷学校成立,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出版印刷类人才的摇篮。1955年11月,文化部出版事业局在《出版事业十五年远景计划(1953—1967)》中,提出要“在适当的高等学校增设编辑系、美术装帧系、图书贸易系”,其目的就是培养编辑出版人才。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今后调做图书发行工作的必须具备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要加速建设北京印刷学院,在以后条件具备时,可改为出版学院。要选择有条件的大学设立图书发行专业”。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出版学教育的重视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创办我国首个图书发行学专业,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于次年率先在全国高校中设立了编辑学专业[1]。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信息专业整合成编辑出版学专业,列在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之下。出版教育入列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确定了编辑出版学应有的地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数字出版专业快速发展。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始建于2008年,是全国最早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2011年教育部的本科备案目录中增设了数字出版专业,这一专业为高校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2010年,我国设立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专门培养面向出版行业的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被纳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目录之中。同年,全国首批14所高校获得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2]。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明确了出版专业可以进行博士学位建设。出版专业教育自建立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并非一帆风顺。本文针对全国高校出版专业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并深入研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二、高校出版专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根据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以及高校官网与研招网等相关网站数据,目前全国共有43个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数字出版本科建设点仍在正常招生。为保证调查的完整性,本文将目前已撤销出版专业高校也包含在数据分析之内。


(一)出版专业教育机构分析

历年来,全国共有91所高校本科设置出版专业,其中78所高校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24所高校设置数字出版专业。从办学层次来看,在全国91所开设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中,“双一流”高校有23所。其中,出版本科教育中普通公办高校占主要部分,“双一流”高校与民办高校不分伯仲。

从办学定位视角分析,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涉及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艺术类、语言类、民族类、政法类八个类别。在现有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里,综合类院校类型占比最多,共有36所。其次是师范类院校,共有18所。部分师范类院校积极设置出版专业。例如:湖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是全省同类专业中唯一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编辑出版学专业依托湖湘文化和出版湘军优势,为各类媒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出版技术的复合型出版传媒人才。

此外,有17所理工类院校、8所财经类院校都设置了出版专业,体现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数字化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主要趋势,出版专业教育与新兴技术紧密相连,与理工类专业发展的融合日益加深。一些民族类与语言类的院校根据学校特色在不同专业下开设出版方向。


(二)高校出版专业设置时间分析

在2001年,增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峰值。在此之前,以1983年武汉大学创办图书发行学专业为起点,教育部于次年批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此后陆续有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虽然年增加数量有所波动,但是呈上升趋势。199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期间,各类高等院校深挖内部潜力,许多高校以扩招为契机,结合自身高校特色,引入编辑出版学作为新专业进行招生。2000年至2005年间,增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例如:2001年河北大学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为专业发展目标,在“人文+出版”的学科定位下,培养符合出版业发展新要求的具有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与全媒体出版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在2001年,出现8所高校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这样“井喷式”增长之后的20年内,虽然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数量有所波动,但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此期间,2006年增设出版专业的高校数量急速下降。此外,在2010年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获批之后的5年中,每年依然有2到3所高校增设编辑出版学专业。2021年只有辽宁传媒学院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基础或特殊优势,符合条件与资质的高校不多,降低了高校增设出版专业的积极性。

民办高校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06年,以西安欧亚学院为起点,许多民办高校开始陆续增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在2006年至2021年间,共有24所高校新增编辑出版学专业,其中有将近五成是民办高校。在这之前,增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以公办高校为主。民办高校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瞄准市场需求,在培养学生时更注重实践性[3]。而且,其课程安排相对灵活,培养人才以出版市场需求为导向。另外,民办高校能够迅速适应行业实际情况变化,并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数字出版专业出现的时间要比编辑出版学专业晚20多年。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设立数字出版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的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增设数字出版专业高校数量自2008年后逐年增加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在此之后,相关高校数量波动下滑,但几乎每年都有高校新设置出版专业。近15年来,24所高校陆续开设数字出版专业,一部分高校是在原来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基础上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还有一部分高校只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各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设置各有特点。例如,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新兴出版业,培养熟悉数字传播和出版融合规律,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并掌握数字媒体技术,能适合数字出版行业的实践型复合人才。


(三)出版专业隶属院系分析

目前,出版专业在全国91所高校中所处的二级学院、系别归属有所不同,主要可区分为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或人文学院、传媒类学院、出版或新闻出版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影视学院或电视学院这6类。

高校在设置出版专业隶属学院时,更倾向于将其归于新闻传播学院与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占到四成以上,文学院与传媒学院各占两成,三者占绝大比重。例如,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河南省特色专业,突出新媒体特征,要求学生针对系统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研究。山西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则隶属于文学院,同时一些高校将出版专业设置在传媒学院。由此可见,出版主要被归类为文科,并且常常与语言文学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并列设置在同一院系中。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与黑龙江大学四所高校将出版专业划分到信息管理系。例如,武汉大学于1999年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编辑学专业与出版发行学专业合并组建编辑出版学专业,并成立出版科学系,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除了以上的六种院系划分,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将出版专业划分到民族文化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将出版专业划分到图形艺术系;天津科技大学于2013年在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建立数字出版专业,后转入人工智能学院,以适应当前数字化的需求。


(四)出版专业教育机构地域分布状况分析

根据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地域分布情况,华东、华中地区分别有26所、13所院校设置了该专业,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中山东省包含的相关院校数量较多,省内有8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除此之外,浙江省与湖北省都分别有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开设出版专业高校密集度分布不均,不同地区之间数量相差较大。

在数字出版专业方面,华东、华北地区开设院校较多。除此之外,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有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文理学院3所高校设置了数字出版专业,是开设此类专业院校数量最多的省份。而华南地区则较少,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学院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


三、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高校层次多样、类型丰富,已形成本硕博系统性的出版教育培养体系。但在出版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出版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高校撤销出版专业状况频发

笔者针对出版专业撤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截至2023年9月17日,已经有35所高校在不同年份陆续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目前只有43所高校依然开设该专业。例如,广西师范大学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根据其开设课程得知,该校对于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更偏重文学素质以及理论学习,对培养人才专业实践性疏于重视,发展遇到瓶颈,最终撤销了编辑出版学专业。自此之后陆续有高校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2018年数量最多,有6所高校撤销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其中包括我国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湘潭大学。在此之后连续三年,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居高不下,直到2022年有所缓解。

专业撤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重合、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等。调减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是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优化学科培养体系的一次自主行动。实际上,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确实面临就业难题,由于出版行业通常需要具备出版之外的其他学科背景的毕业生,科班出身并不占优势。从近年各出版机构的招聘公告来看,出版机构在招聘信息中对专业、学历门槛都会有明确的界定和要求。编辑类岗位大多数以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门槛,并且根据出版方向需求,细化对口专业要求。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招聘当代文学编辑时,第一项要求便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文学专业。因此,出版行业就业状况也是影响高校撤销出版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数字出版专业的撤销情况较少,在全部25所设置了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中只有曲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3所高校撤销了数字出版专业。虽然撤销数量少,但开设专业后短短几年内就撤销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重视。数字出版专业在发展中也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本科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完成度低、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等[4]。



(二)出版专业学位点设置相对贫瘠

自2010年以来,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34个高校获批设置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点,18个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出版相关研究方向。博士层面,有武汉大学等17所高校开设出版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或相关研究方向,每年招收博士生60人左右。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明确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由此可见,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层次多样,已形成本硕博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

与此同时,笔者针对新闻专业开设院校以及硕士点做了相关调查,有329所高校设置了新闻学学士学位授予点,79所高校设立了传播学学士学位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8所高校设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121所高校开设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

相比之下,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硕博教育的培养层面,出版专业学位设置点贫瘠,培养人才能力较薄弱。教育层次越高,对学科建设的积累性要求越高,越能反过来影响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国出版学博士教育发展较晚,且一直挂靠在其他一级学科下招生。出版博士专业学位虽已获批,但处于萌芽阶段,还需要发展壮大。综合分析可知,虽然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层次多样,已形成本硕博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为我国出版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但是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少,特别是具有出版专业方向硕士及以上培养能力的高校相对较少,高校出版教育建设亟待加强[5]。



(三)出版专业隶属学院类目混杂

出版专业隶属学院主要可区分为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或人文学院、传媒类学院、出版或新闻出版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影视学院或电视学院这6类。不同高校对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在院系划分上存在差异,导致归属院系划分混杂。这些复杂情况使高校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学生在同一专业下接受的教育存在不一致性。

部分高校的出版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行业需求偏离过大的问题。数字化发展推进出版行业改革,部分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于传统化,忽视了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课程设置下,学生只掌握了传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数字时代出版类所需的技能。而在当今融合发展的时代,出版专业应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的人才。

部分高校在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实践性教育,这导致学生缺乏在实际出版工作中所需的技能或经验不符合当前业界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培养的高等出版专业人才无法从事相应行业,造成出版人才的流失。院系设置复杂、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无疑阻碍了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出版专业高校开设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之间数量相差较大。从整体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开设出版专业的院校最多,西部地区院校数量较少。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地区内大多数省份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良好。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在东部地区有较优越的发展条件,对于开展出版专业实践教育,具有较强便利性。出版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使得专业实践活动越发重要。而当前,东部地区资源聚集,西部相对匮乏,导致出版专业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此外,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院校的规模也与当地出版业发展相关。出版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出版资源丰富,人才就业有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高校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以湖南省为例,湖南虽然地处中部,但是其出版业比较发达,有四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比很多东部省份要多[6]。这些都体现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状。假设某地出版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出版类人才的流失,然而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如若对出版专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置之不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出版专业发展。



四、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建设对策

2023年6月,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国际出版商协会前主席理查德·察金演讲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急需一大批了解全球市场及其发展趋势、受过良好教育的出版人才[7]。重视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行业发展提供优秀专业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一)明确出版学学科定位

出版学学科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依然未解决,学界和业界应继续共同呼吁将出版学正式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一步将出版专业增设为一级学科能更好地确立出版学的学科地位,有助于开展出版专业教育的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具体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我国出版教育的发展。

在高校出版专业教育中,由于不是一级学科专业,在出版专业划分上缺少独立的学院。2022年以“共创一流新学科,同圆出版强国梦”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上确定了全国首批五家共建单位。共建出版学院的建立无疑为高校完善出版专业设置提供切实保障,更为出版专业教育未来建设增强了信心。


(二)提高出版专业教育综合水平

各高校开设的出版专业教育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仍然偏传统,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应具备灵活性,能够随出版产业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相应调整。数字化革命对出版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出版课程应当尽量全面涵盖数字化出版、电子书制作、在线销售等领域,如关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课程也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设置,便于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中脱颖而出的能力。

出版业需要适应新技术和市场趋势的专业人才。各高校应该与业界紧密合作,更新实践教育内容,以培养更符合现实需求的出版人才,以适应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高校与出版业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帮助他们理解整体市场趋势,同时为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通过不断调整课程,积极与业界合作并提供实践机会,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适应能力强的出版专业人才,以应对出版业的未来挑战和机遇。


(三)增进国内外出版专业教育交流

国内设置出版专业的高校所在地区不同,出版资源也有所差距。同时,高校教学水平发展不同,出版专业教育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因此,不同地区之间高校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与协调分配,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相合作。鼓励各大高校积极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分享专业建设经验。设置出版专业的高校可以建立出版合作联盟,为出版专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出版专业高等教育需要紧跟国际实践,立足出版发展的新需求,加强与全球出版院校的密切合作。业内联手打造出版教育的交流平台和创新平台,便于国内外高校之间研讨交流。多方积极交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互相学习先进教学方式。国内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色,与国外大学采取交换生学习、派遣教师实地考察或者聘请国外教师到国内讲学等合作方式,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为出版专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四)全力构建出版人才教育体系

目前国内部分有能力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往往只开设某一阶段的培养课程,本硕博培养过程不连贯易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流失。打造“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能培养优秀的出版专业优秀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出版”位列其中,位于“文学”门类下,目录代码为0553。这意味着自2023年起,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国内各高校要扩大出版专业本科学位点建设,鼓励高校增加设置出版专业双学位和第二学位。各高校要努力提高综合实力与出版专业水平,积极申请出版专业本科学位点、硕士学位点与专业博士学位点。加大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加强出版在国内形成连贯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要增进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索融媒体时代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力构建出版人才教育体系。


五、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本硕博出版教育培养体系,学位点涉及全国大部分省市,隶属院系划分多种多样,出版专业与多学科融合发展,发展势头良好,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面临出版学位点设置贫瘠,高校出版教育建设亟待加强;传统出版专业面临撤销风险,数字出版专业建设不成熟;缺乏独立的出版学院,出版学科地位亟待提高;开设院校密集度不均,出版专业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未来应在明确出版学学科定位、提高出版专业教育水平、增进国内外出版专业教育交流和全力构建出版人才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东发.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编辑之友,2003(1):37-39.

[2] 南硕.我国14所高校获得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编辑,2010(6):81.

[3] 陈丹,张聪,仲诚.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现代出版,2014(2):25-30.

[4] 袁小群,何燕.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探讨.出版广角,2019(6):36-39.

[5] 陈丹,徐露.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现状调研与发展路径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21(2):19-27.

[6] 王炎龙,李长鸿.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布局与建设的分析: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J].出版广角,2020(2):34-38.

[7] 黄莹.国际视角下融合出版产业实践与人才培养——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之海外专家谈.数字出版研究,20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