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出版科学》2023年第1期
摘要 :对编辑学起源问题的追问与回答是编辑学学科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诉求的核心之一。现有文献史料表明,“编辑学”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时间可追溯至 1924 年,我国第一部编辑学著作是 1926 年出现的《实验编辑学》。编辑实操经验与方法指南是其内容取向,专业术语与研究视角彰显其学科属性,书写体例的突破与孕育最初学科意识的先导性昭示其历史意义与价值。虽然《实验编辑学》并非正式出版物,只是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印发的讲义,但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来看,已经是术语使用与实质内容双重意义上的我国首部编辑学著作。
赵鑫珊在《哲学与当代世界》中曾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编辑学学科史对于整个编辑学学科的重要性同样如此。编辑学学科史即编辑学从无到有,从无序零散状态向系统建制化转变,进而不断学科化、理论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演进脉络。它是编辑学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辑学研究的重点与焦点之一。在追根溯源中知往,在照古鉴今中知向,对编辑学起源问题的追问与回答无疑是编辑学学科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诉求的核心之一。“编辑学”概念何时出现在中国?中国首部编辑学著作产生于何时?这是当下编辑学学科史有所研究和突破、但还需继续探究的问题。
1 “编辑学”概念和首部编辑学著作的出现
1.1 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编辑学”概念和首部编辑学著作的观点
宗合在 1996 年发表的短文《我国从 1947年起就有了“编辑学”概念》中认为 :“根据李次民个人所述曾在 1947 年秋天,应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陈锡余及卢豫冬二位先生之约,讲授该系‘编辑学’一科一事推断,至少在1947 年,我国就有‘编辑学’概念,1949 年已有《编辑学》专著。”这是国内出版学者对编辑学起源问题的较早探讨,而李次民所著《编辑学》也就成了国内新闻编辑学专著乃至所有编辑学专著中的第一部,将编辑学研究的起点定位到了 20 世纪中叶。
宗合的观点是基于所见文献实物做出的论断,虽然没有对该书的内容展开研究,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创性意义,因被写入 2002 年首次出版的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 中级》而成为定论。此后辅导教材历经 6 次修订而未作改动,2020 年最新版的《出版专业基础 • 中级》教材表述为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从中国开始的。据现有资料,1949年在广州出版的李次民所著《编辑学》,是世界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织编写、2011 年出版的权威专著《普通编辑学》也认为,“1949 年由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编辑学著作—《编辑学》”。“这本书是最早把编辑工作作为‘编辑学’这样一门学问来加以讨论的,并且创造性地使用了‘编辑学’这个词的专门著作”。这表明我国业界和学界就此达成了共识。
不过学问的追求永无止境,对“编辑学”起点的探索还在继续。据笔者最新之文献发现和研究,“编辑学”概念在我国出现最早可追溯至 1924 年,而我国首部编辑学著作应是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的《实验编辑学》讲义,出现时间应在 1926 年。这比宗合的论断早了 23 年。
目前,我国出版界基本达成共识 :即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编辑学”概念,抑或“编辑学”专著,乃至“编辑学”学科均肇始于中国。基于对最新史料的考察和研究,将“编辑学”诸起源再往前追溯,其研究价值与影响无疑具有世界领先意义。
1.2 新发现一 :“编辑学”概念在 1924 年的最早出现
“编辑学”概念的出现与 20 世纪 20 年代新闻学的学科专业教育及课程分化密切相关。“编辑学”作为课程名称首次出现在中国,是新闻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目前已见史料,“编辑学”概念最早出现于 1924 年 4 月 29 日。
当天《京报》第 5 版以《厦门大学扩充新闻系》为题刊登了一则消息,提到孙贵定博士在厦门大学改编新闻科功课,拟分编辑学等系。具体内容如下 :
福建厦门大学新闻系开办迄今,成绩颇为中外所推重。现设文理医工商法及教育等科外,又设新闻一科,日谋发展。孙贵定博士担任主任,将功课改编外,并拟分编辑学、访事学、新闻心理学、新闻史学及业务经理等系。
这里的“系”乃课程之意。这是“编辑学”作为一门课程名称,首次出现在我国正式大学的新闻系课程当中,但具体讲授什么内容,谁来授课,无从得知。1926 年 2 月 17 日《申报》刊登的上海景林夜校招生简章提到的“由《新闻报》编辑严谔声君教授编辑学”,则说明了该校编辑学课程及其教师的落实。但老师上课讲什么内容,向学生发放什么学习资料(讲义、教材等),则还未谈及。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是“编辑学”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出现及传播的重要时期。虽然当时它是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具体课程名称而被新闻界和教育界使用,但新闻教育界相关人士开始注意到“编辑”之于新闻的作用,开始有意识地分门别类、专门讲授,这为编辑学著作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1.3 新发现二:首部编辑学著作《实验编辑学》的出现
在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大学新闻学系乃至新闻专门学校纷纷开设,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时事新报》1925 年 2 月 17 日以《上海新闻大学之发起》为题,报道了上海新闻大学的创办情形。内容如下 :
上海新闻家王池孙等鉴于民治潮流弥漫全球,新闻事业日益发达,而吾国新闻人才颇感缺少,乃有新闻大学之发起。根据实验,参以新闻学原理,以造就优秀之新闻记者为宗旨。现已集资在上海二十五保一区十一园购得地基一段,约三亩许,尚未动工,决先设函授科于法租界茄勒路昌兴里一弄一号。
科目如新闻学、编辑法、探访实习、新闻作法、论评写述、新闻指导、报馆经营法、广告学、广告作法等等……现定二月十六日(全日)起开始报名,待人数至五十以上时,即发讲义云。
这里提到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要讲授的各个科目,其中有“编辑法”一门,并不是“编辑学”。
同年 2 月 20 日《申报》以《上海新闻大学》为题刊登相关招生广告信息,提到 :“科目如新闻学、世界新闻史、采访学、编辑法、新闻作法、论评写述、报馆经营法、探访实习、广告学等。现已开始报名,成年男女有志新闻事业者,随时均可入学。函索章程,附邮二分。” 其中提到的课程与《时事新报》所载相比,略有出入,但也有“编辑法”一门。
同年 3 月 6 日的《时事新报》刊登《新闻大学函授科近讯》,记载如下 :
法租界茄勒路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自招生以来,前往报名者二百七十一人。昨为发寄讲义之第一日,学子前往领取讲义者不少,并有女士多人入学云。
至此,我国第一个新闻函授学校正式诞生并面向社会招生,报名十分踊跃。讲义是该学校向各地学员寄发的学习资料,上海本地的学员可以到学校领取。不过讲义的名称和内容是什么,还不得而知。
关于《实验编辑学》的最早记载,出自1927 年 2 月 5 日《申报》的报道。当日的《申报》以《新闻大学函授科新讯》为题报道该校的办学情形。其中记载 :“该校讲义甚多,其中之实验编辑学、采访学、标题学等尤极有价值,闻将于今夏交由商务或中华出版云。” 这里提到发放的讲义包括了“实验编辑学”“采访学”“标题学”3 门,并声称要交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的大出版社出版。
1927 年 8 月 20 日《申报》以《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近闻》为题,再次提及《实验编辑学》等讲义,其中写道 :
上海吕班路新闻大学函授科创办三载,学员遍海内外,所出讲义有《实验采访学》《实验编辑学》《实验标题学》《世界新闻史》《新闻学概论》等多种,报据经验,阐明学理,皆属名贵之作……
现有文献史料表明,上述 5 种讲义是当时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提供学生学习的重要纸本材料。虽有出版发行计划,但最终并未付诸实践,仅以印刷本讲义存世。函授教学,讲义必不可少。1925 年 3 月 6 日《时事新报》报道中的“昨为发寄讲义之第一日”表明讲义在 1925 年 3 月初已然存在,但其具体名称因史料缺乏而不可得知。应该是一开始相关课程及其讲义的名称是“编辑法”,后改称“编辑学”或“实验编辑学”。
从笔者目前所见的讲义来看,其中只有《新闻学述要》的名称与上述新闻提到的《新闻学概论》略有不同,意思相同。这 5 种讲义合为一册,总计 279 面,每面竖排成左右两页。其呈现顺序是《新闻学述要》(第 3 种,23 面)、《世界新闻史》(第一种,95 面)、《实验采访学 》( 第五种,88 面 )、《 实验编辑学》(第四种,42 面)、《实验标题学》(第二种,31 面)。从目前新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世界新闻史》应属于新闻史类课程,《新闻学述要》属于新闻学类课程,而《实验标题学》《实验编辑学》《实验采访学》3 种,虽以“学”冠名,实乃新闻实务类课程。
在这 5 种讲义中,有 4 种在适当位置标明编写者是当时上海的《时事新报》记者周孝庵,其中《实验编辑学》标在第 40 面的中缝位置。周孝庵(1900—1973),字晓安,上海青浦人。先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本埠新闻》版主编、上海新闻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新闻报》代总编辑等。著有《最新实验新闻学》(上海时事新报馆 1928 年版、1930 年再版)等。
关于《实验编辑学》出现的具体时间虽无确切说明,但根据这 5 种讲义中关于相关事件时间的记载,可以推论得知。如第二种讲义《实验标题学》,在其《第五章 标题之要素》之《第二节 明》举例“昨讯式”之标题时,这样写道 :“以去年(一九二五年)奉军撤兵一事实言之。”(第 16 面)由此推断,第二种讲义编写时间应在 1926 年。
再比如第四种讲义《实验编辑学》阐述相关内容时,以当时的众多报道为例,且标注了具体时间。第八章即最后一章《电报编辑问题》的《第三节 熔化一炉》在举例说明时写道 :“试以民十五湘鄂之役,吴佩孚放弃两汉后之行踪一端而例其余(民国十五年九月七日电)。”(第 37 面)列举了 1926 年 9 月7 日各报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
最 后,第五种讲义《实验采访学》《第十一章 新闻与广告》在论述新闻与广告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举当时各报所登《蓝如涓启事》为例(第 70 面)。在交代事情原委时,提到“民国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为上海商科大学主任程其保与伯特利中学校长蓝如涓女士结缡之期。事前遍发请柬,并登报通告,请亲友前往观礼。讵二十五日之晨,各报忽刊有蓝如涓女士之广告一则”。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时间可以推断,编写最后一种讲义的时间应仍在 1926 年。
通过众多讲义内容关于时间的记载,加之函授提前发放讲义的特点,《实验编辑学》的出现及其名称的确定应不晚于 1926 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编辑学》讲义中,其每面的中缝都标有“编辑学”字样。这就表明“编辑学”作为讲义的简称或者名称单独存在。
2 经验与指南:《实验编辑学》的内容取向
上海新闻大学自称是“根据实验,参以新闻学理,以造就优秀之男女记者,服务新闻界为宗旨”,而其讲义的编写也一以贯之。
《新闻学述要》讲义绪言有载 :“本篇所述,仅举其要。若夫编辑采访等法,则另详专论(见本校讲义)。愚虽不敢信此作乃自经验,然亦不敢与外间空论苟同。同学既报热望而来,当不使无所得而去。此本校所以根据实验参照学理,有《编辑学》等之作也。”这表明该校推出了专论编辑法、强调实务教学的《编辑学》著作。
2.1 聚焦编辑实践,传授实操经验
《实验编辑学》在序言中提到 :“吾国新闻书籍,虽不甚少,然牵强附会、人云亦云,欲求另具见解、自树一帜者,故不多觏。而讨论编辑学者,则举国未之一见。此本校编辑学之作,所更当不应稍缓者也。”由于在当时出版的新闻学著作中,还没有专书讨论“编辑学”者,因此作者认为上海新闻大学应该立即着手编辑学著作的写作,以弥补我国报纸“编辑艺术之低劣、方法之守旧”的最大遗憾,培养编辑新人以实现“报纸改造”。因此,该书的写作体现了周孝庵的开创性。
所谓“根据实验参照学理”而成的《编辑学》著作,即作者按照新闻学原理将新闻编辑的实操经验体系化而写成编辑学专门教材。《实验编辑学》是周孝庵基于自身在新闻界担任记者、编辑的多年经验及其对于当时中国报业突出问题的思考,力求符合函授教学宗旨和学生现实需求而编写的一种讲义,总计有 8 章 42 面,约 2.2 万字。作为一本编辑实务培训手册,它的主要内容取向就是编辑实操经验和编辑方法指南。
《实验编辑学》章节内容概述如下 :
“第一章 绪言”开宗明义,说明讲义阐述之要点、编写之契机、写作之目的。
“第二章 新闻与编辑之关系”着重论述新闻与编辑之间相互依赖,不分轻重的关系。
“第三章 新闻价值之估定”介绍评估新闻价值的标准。
“第四章 编辑方针”阐述编辑方针及其重要性。
“第五章 ‘有闻必录’之误”驳斥“有闻必录”之说,认为“有‘录’须确,有‘闻’未必‘必录’。”
“第六章 编辑新闻之程序”为该讲义的重点,占了该讲义篇幅约三分之一。讲述编辑新闻的必要工作流程,分“绪言”“汇集材料”“整理原稿”“着手编辑”四节。
“第七章 ‘一气呵成’之新闻”阐述编辑新闻应讲究条理明晰,一气呵成。
“第八章 电报编辑之问题”是该讲义的次重点,有 10 页之多,讲解电报编辑需注意的标题问题和编法问题。最后附有五个练习题,以供学员实操、检验学习效果之用。
2.2 具象编辑方法,实现指南之用
《实验编辑学》从编辑实务着手,注重种种编辑经验的传授,同时总结、分析和传达相关编辑技术与方法。作者通过对现实事例的摘录、比较与讲解,将相关编辑技术与方法变得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使讲义编辑方法指南之效用得以彰显。
比如,讲义在论述新闻价值之“新”时,以冯玉祥行踪不定为例,列举诸家之说,“或谓赴俄,或谓赴德。有言仍在张口主持大计者,有言潜赴陕甘意图再举者,亦有言已赴库伦不日就道者”等。在众说纷纭,却无实际证据、难定真假之际,有一家报纸“独得使团电告,刊载冯抵莫斯科之新闻,偕行人物、到达日期,言之凿凿,而冯之行踪乃确定而大白于世,其有不先睹为快者乎?”两相比较,何者为“新”,一目了然。再比如阐述“真伪”时,以“张疑李,李避匿”之谣言为例。在张宗昌、李景林组织直鲁联军之际,上述谣言被刊登报道。然而,时隔数日,张李关系依然如故,猜疑藏匿之言均是谣传,但“此等含有毒质之新闻,已多少流毒于社会”。此外,再以“公司送广告式之新闻于各报”为例。这些新闻“侈言质料之如何精良,价格之若何低廉,以谋购买力之增多”,而结果却是“讵一经试购,则质未见良,价何曾低”,以至于“读者每因被欺而轻视报纸”。此外,在论述“爱读人数”和“距离远近”时,皆使用了鲜活的事例生动佐证所说之标准与方法。
又如对编辑方针的讲解。讲义指出,读者所需、读者所恶,是编辑必须了然于心的一种编辑方针。讲解时,编者先说明欧美各大报城市编辑对于新闻刊弃抱有的方针—“凡新闻之富有兴趣而足以迎合社会心理者刊之,否则弃之”,并举例说明在“某处拘获窃贼二人”和“白宫中拘获一窃贼,因窃总统之金表而被捕”两则新闻中,必然刊登后者。后者能动社会之闻听,迎合社会大众之心理。此外强调不可一味迎合,对于“烟酒赌博”等有害之事要发挥“纠正之责”。讲义进而总结欧美报纸“不以政治或社会新闻分重轻,而惟以新闻与社会关系之何若,定编辑之方针”,而我国报纸则大相径庭。“受数千年来专制之遗毒,每重政治新闻而轻社会新闻,编辑方针以此而定。社会心理何若,漠然不问”。并举“阎瑞生谋毙名妓王莲英一案”为例证,当时针对此“鼓动社会情绪之新闻”,我国报纸仅以极小标题刊载在报纸之末。该讲义运用对比之法阐述欧美报纸与我国报纸在编辑方针上的不同,通过举例使学习者透彻理解编辑方针的内涵和作用,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如何灵活运用方针,分析不同方针的效果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操作性很强。
再如对编辑流程的介绍。讲义所述编辑流程主要分为 3 步 :第一步搜集材料,第二步整理原稿,第三步着手编辑。讲义指出,在整理原稿阶段,编辑需要以“锐利之眼光”观察、整理初始稿件,辨别稿件是否真实,并甄选有价值的新闻。讲义引征美国新闻记者劳克利尔所说“新闻记者初次尝试出门,当以棒击其首”,阐述编辑在编辑室中面对大量稿件亦应“凛然于其地位之高、职业之神圣,战战兢兢,时加警惕。虽然不必‘棒击其首’,而冷静之头脑、锐利之眼光,则不可不具。
以此整理原稿,尤为应有之精神”。关于着手编辑阶段,讲义介绍了普通编法和复杂编法。
普通编法意味新闻材料简单,编校容易,观察思量之后,即可冠以标题,加以刊载。列举一则普通新闻《望切云霓之时雨》(只有大标题,而无小标题)说明普通编法并指出标题的重要性和难度。新闻标题应“使读者以最经济之时间脑力,领会新闻之要旨”。运用复杂编法时,新闻最不可缺少“新闻头”(主标题)。新闻的主要事实应加以概括置于首位,“长短不拘,但事实要点,则不可或遗”,并以一则关于商务印书馆罢工的新闻作为例子。该则新闻以《商务印书馆昨又大罢工》为新闻头,辅以《男女工三千五百以上》《公司议定于明日复工》《否则暂行休业再解决》为副标题,交代主要事实,点明相关要点。
《实验编辑学》从引证入手,类比分析在编辑工作过程中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丰富多样的案例辅助讲解,使纸本内容转变成日常可见可感之物,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并融会贯通,实现指南之用。
3 术语与视角:《实验编辑学》的编辑学学科属性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它既可以是单个词,也可以是词组,主要用来标记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研究主体是区别不同学科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主体的变迁会促使研究视角及其内容的变化。《实验编辑学》立足于编辑实践,从编辑视角通观整个新闻编辑过程,强调编辑的主体作用,并在书中恰当使用众多编辑学专业术语,这些都在表明该著作的编辑学学科属性。
3.1 丰富术语使用,昭示编辑学学科趋向
编辑学专业著作离不开对编辑学术语的使用。《实验编辑学》虽是当时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用于新闻编辑专业教学的讲义,然而通览全书,较之同时代的新闻学著作如 1923年北京京报馆出版的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等,其丰富的编辑学专业术语,显露了其学科化、体系化的趋向。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是作者结合自身 10 余年办报实践,参照日本记者杉村广太郎的《最新新闻纸学》编写而成。全书从记者视角探讨了新闻采访的相关内容。与之相比,晚了 3年的《实验编辑学》虽然在章节排布及内容上与其有着共通之处,但术语及视角却有很大不同,具有比较意义。
相较于《实际应用新闻学》专注于新闻采访、行文带有明显的新闻学色彩,《实验编辑学》虽在名义上为新闻学专业教学讲义之一种,但实质上已经带有清晰的编辑学学科趋向。比如讲义在《第一章 绪言》部分,使用了“编辑艺术”“编辑方法”等术语。“编辑”是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术语,多达 90 次,有时指从事新闻编辑的人员,有时指新闻编辑环节。《第二章 新闻与编辑之关系》基于当时的新闻实践对“编辑”内涵做了简单定义 :“报告新闻者为访员,编刊新闻者为编辑。”编辑即编写和刊发新闻报道的人员。这一从新闻工作分工的角度对编辑内涵的提炼虽然难免片面粗陋,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第二章在论述编辑业务能力高低对于新闻质量好坏的重要性时,还使用了“编辑技术”“编辑本能”等术语。“新闻价值必尽为抹煞无遗,是其咎实在编辑技术之低劣,而不在新闻自身,彰彰昭甚”;“好新闻是否能于编辑以后,不致将好新闻中‘好’之一点抹煞,则全在编辑本能之高下矣”。讲义在《第六章 编辑新闻之程序》介绍新闻编辑工作三大流程时,使用了“编辑者”“编辑员”“编辑”等术语,阐明编辑工作任务及其重要性、避免事项等。“编辑员实际工作之第一步,厥为搜集材料”。“编辑云者,非随意将新闻发交排字房,即为了事。务知如何‘编’,如何‘辑’”。
据统计,在《实验编辑学》中,在“编辑”一词以外,与“编辑”直接相关的编辑学术语多达 26 个,出现次数统计如下 :编者(54次)、编法(25 次)、编辑员(15 次)、编辑者(7 次)、编辑方法(7 次)、编辑艺术(6 次)、编辑学(4 次)、编刊(4 次)、普通编法(4 次)、编辑之方针(3 次)、复杂编法(3 次)、编辑生活(2 次)、编辑方针(2 次)、编辑室(2 次)、电报编辑(2 次)、编辑技术(1 次)、编辑本能(1 次)、城市编辑(1 次)、本埠编辑(1 次)、编辑法(1 次)、编辑工作(1 次)、编稿(1 次)、混合编法(1 次)、分类编法(1 次)、编辑手腕(1 次)、编辑部(1 次)。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编者”,多达 54 次 ;然后是“编法”,25次,其中包括普通编法 4 次、复杂编法 3 次、混合编法和分类编法各 1 次 ;第三是“编辑员”,15 次。专门的指人用语为最多,有“编者”“编辑员”“编辑者”“城市编辑”“本埠编辑”,合计 78 次。
3.2 主体视角转换,彰显编辑学学科特性
无论是从学科发展史层面,还是从实践应用层面,新闻学与编辑学都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即便如此,两者的研究主体明显不同。因而,针对相同主题,两者的研究视角及其呈现的内容带有各自的学科特性。
关于衡量新闻价值这一主题,一者基于记者视角,认为这是记者必备的新闻素养 ;一者从编辑视角出发,认为这应是编辑必备的职业常识。《实际应用新闻学》有言,“外交记者对于新闻价值(news value)之有无大小(或多或寡)应充分了解”,“而外交记者最要之知能,尤在认识新闻价值之多寡”。《实验编辑学》则说 :“编辑者对新闻价值之有无大小,乃其编辑生活中应有之常识。其能否辨别新闻价值(news value),尤为其成功或失败之左券。换言之,编者不能估定新闻价值,即不配为编者。即为编者,每不足以投人所好,未有不失败者也。”
关于含有广告性质、事关他人隐私、有害社会风化等不纯粹且含有别样目的的新闻这一主题,《实际应用新闻学》认为,“含有广告意味者”“揭发人之阴私者”“有害社会风俗者”是导致新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记者“不可不将此类原因力事避免”。《实验编辑学》则认为编者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分析稿件内容时要辨别“纯粹‘新闻素’”和“含有毒素质”“带有广告性质之新闻”“攻讦阴私之新闻”“空洞无物之新闻”。针对这些不纯粹新闻,两者也分别从记者和编辑角度加以考量。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广告式新闻,《实际应用新闻学》要求记者“如遇半含新闻半含广告之材料,可削去其广告(有作用)之部分,若系全有作用者,则直弃之如遗,绝不受人愚弄转以愚弄读者,否则即大损害新闻之价值”。《实验编辑学》则认为“惟挽近以来,各报濒于‘营业化’,赖广告以维持其生命”,“故编者对此,可酌量登载。至于新闻中‘过甚其词’之文句,则期期以为不可多载”。这里所谓的编辑对广告式新闻的酌量登载,既体现了新闻原则下的灵活性,也体现了编辑重要的“把关人”作用。
除此之外,关于测量新闻价值的具体标准如距离远近、爱读者人数等以及新闻标题拟定和相关注意事项,两本著作也各自基于记者和编辑视角进行了阐述。通过两本著作对比可以发现,面对相同主题,从不同研究主体的视角观照,其文本的建构、内容的书写以及所流露的学科色彩,呈现明显的差异。《实验编辑学》无论从术语使用还是研究视角的运用,都充分表明其较为浓厚的编辑学学科属性,是术语使用与实质内容双重意义上的编辑学著作。
4 突破与先导:《实验编辑学》的历史价值
《实验编辑学》虽然只是聚焦于新闻编辑实务,并未对编辑学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是它的撰述及其教学应用,一方面表明当时的业界已经开始关注和察觉编辑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其角色、地位和作用得到重视;另一方面,说明编辑人才的技能培养被纳入新闻学教育宗旨当中。作为我国编辑学学科史上第一部著作,《实验编辑学》的出现与使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4.1 转变书写方式,突破旧有体例
1919 年 12 月,本土学者自著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出版,即徐宝璜的《新闻学》,其后还有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1922 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年)、伍超的《新闻学大纲》(1925 年)、戈公振的《新闻学撮要》(1925 年)等,大多沿袭之前以记者及其工作如采访等为主要内容的书写方法,仍在新闻学范畴内,只是文本内容有差异,或总论中国新闻事业,或只讨论其中一个环节如采访、或归纳新闻学的相关术语等。编辑与记者都是这些新闻学著作会涉及的论述对象,但记者或者采访明显是论述的重点。
《实验编辑学》打破了旧有的书写方式和文本内容框架,着重论述编辑的职业角色与地位,并对编辑、记者、新闻 3 者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探讨。它脱离了以往新闻学著作的书写框架和方式,聚焦于新闻生产过程,突出编辑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从编辑主体维度观照报纸新闻生产流程,阐明编辑的职业素养、编辑方法、编辑方针等。作为术语使用与实质内容双重意义上的我国首部编辑学著作,其书写体例是对编辑学著作文本结构与内容的最初探索。虽然以时下编辑学学科视角去评价,难逃片面化、简单化的评语,但它确实是对当时新闻学著作书写方式的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意义。
4.2 传播编辑知识,孕育学科意识
《实验编辑学》的编写是为了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的学生自学之用,具有极强的实践目的。上海新闻大学函授科自 1925 年 2 月发起招生,相关报道记载直至 1927 年仍处于运营当中。据 1927 年 2 月 5 日《申报》刊登的消息《新闻大学函授科新讯》记载,其毕业总人数超过 1500 人,其中不乏在美国、法国、南洋等地留学的中国大学生。
《实验编辑学》的实际教学之用,使得当时众多国内即将或已经从业的新闻编辑工作者接受和了解了“编辑学”概念,学习、理解、掌握并运用了与编辑实务相关的专业术语,包括编辑方法、编辑艺术、编辑方针、编辑本能、编辑工作、编辑手腕等。它不仅强化了编辑职业的专门分工、编辑人员的主体意识,而且明确了培养中的编辑能力定位、就业中的编辑指向。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促进了“编辑学”概念在业内的传播,扩大了其使用群体,进而在较早时期孕育了新闻业界和教育界最初的编辑学学科意识,为后来的编辑学学科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极具先导性意义与价值。
5 结 语
20 世纪 20 年代是我国新闻学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编辑学发展的初始时期。早在 1924 年,我国就出现了“编辑学”概念,1926 年首部编辑学著作《实验编辑学》在我国诞生。编辑学相关术语及著作的出现,表明我国编辑学的肇始可推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这样一来,对民国甚至 20 世纪上半叶编辑学文献的挖掘和研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能。
编辑学不是形而上的为学问而学问,最终必然要为丰富编辑活动、促进编辑工作、优化编辑客体等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书籍等社会文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与利用。围绕编辑学学科的研究,也是抱着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推原本根,不断推动编辑学学科良性发展的目的。从学科发展史角度看,编辑学的起源问题是编辑学学科研究无法回避和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谨以此篇为我国编辑学研究的不断开拓与进取,稍作修正补遗、添砖加瓦之功,并向即将到来的我国也即世界编辑学百年诞辰致敬和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