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涌现更多高层次出版人才的源头活水

发布日期:2022-09-26 作者:左志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应该与时俱进,启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材的编写。”

“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

“要完善本硕博三级学位贯通培养体系。”

……

9月16日下午,在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挂牌仪式后,北京印刷学院在北京举办“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论坛,来自高等院校、出版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14位专家发表精彩演讲,为新时代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论坛上的讨论,为新时代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北京印刷学院供图

筑牢思想根基 开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

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出版人才从哪里来?教育是“源头活水”。长期以来,出版学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领编辑出版学的教学科研业务。在本次论坛上,演讲嘉宾纷纷呼吁,尽快研究编写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材,开展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将之列入出版专业必修课程。

“正像新闻学教学要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一样,出版学教学也应该有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材。”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第一个演讲,他开宗明义地提出这个观点。他认为,研究编写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材是“出版学在向一级学科转升过程中”的必然需求,因为“如果我们还是简单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来统领出版学的教学科研业务,这显然就有些落后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也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出版工作的论述十分丰富,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这是因为我们学习不够、研究不够、重视不够”。他表示,2035年要建成出版强国,要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必须加强出版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指导。

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专家组组长、华侨大学副校长万安伦建议,对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的出版学科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分三类情况具体实施:第一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研究,各层次出版专业教学要逐渐开设《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课程。他透露,专家组正在思考和规划《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教材研发及编撰出版。第二类,要对一些课程和教材加以“中国特色”的限定词。第三类,课程和教材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进行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版观需要处理若干重大关系,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技术赋能与技术向善的关系、文明互鉴与国家主体性的关系等。

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助理、出版学院党委书记张养志提出,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课程定位,讲述好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弄清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理论特质。

研究先进技术 培育全媒型出版人才

当下,加快深度融合已成为出版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多位嘉宾演讲中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是加快培养融合型出版人才。

“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在演讲中提出,加快培养适应融合发展急需的全媒型专业人才是高校出版专业未来的重要职责。他认为,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的成立,即是学校进一步顺应时代之需、在新时代服务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21世纪以来的中国出版划分为3个时代——畅销书时代、主题出版时代、互联网+新出版时代。这三者相互交融渗透,不是简单的递进关系。”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引用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在互联网+新出版时代,出版业出现诸多新业态,对编辑人员的融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出版人才应能够适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升级思维模式,不断学习新技术,在产品策划、内容编辑、技术开发、传播运营等方面,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满足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全新需求。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从加强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角度,结合当前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提出了出版教育发展的四点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出版深度融合方面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等技术融入教学之中;在办学模式上,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实习重点领域;在行业导师聘任上,优先聘任具有出版深度融合经验的行业导师。“有条件的出版硕士授权点高校,还可与出版单位联合设立出版融合深度发展实习基地、出版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等。”

“数字技术赋能内容生产,扩大消费规模,同时数字技术和内容市场集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应用市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在分析了数字技术发展对行业、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后提出,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既要占据出版高位,面向整个内容产业,又要研究前沿技术进展,推动融合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

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阮怀伟认为,为适应国家“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课标的新要求,编辑思维应该向数字化转变。编辑应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围绕“图书+数字内容+硬件+流量”,构建“书联网”出版服务新模式,实现“出版+互联网”业态升级。

找准特色定位 打造国家一流专业

谈到具体的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首批5家共建出版学院中的3家代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值得关注的是,3家高校均入选编辑出版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北京印刷学院还入选数字出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谈到新成立的出版学院今后建设的着眼点时,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王关义强调,应该从8个方面下功夫构建起专业建设的四梁八柱,即一流的培养方案,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课程群,一流的教育教学团队,一流的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一流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一流的教学成果奖。“要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高校就要找准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走高质量精细化培养道路,在特、强、优、新、需等方面做文章。”

四川大学出版学院院长李怡在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新学科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说:“在四川大学新闻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中文学科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今天的出版学科依然如此,它不是在学科精英的规划中故步自封,而是多重知识和学科的结合。人文与科学的交叉,数字技术和传统出版的碰撞,都将给未来的出版带来很多可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系主任邓香莲围绕出版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与素养教育的主题,结合出版工作实际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提出编辑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素养指标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学科素养,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此外,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孙宝林曾多年从事新闻出版人事人才工作,他在演讲中提出,要完善本硕博三级学位贯通培养体系,为出版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发力硕博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